四依法

四依法很重要。
     一、依法不依人 二、依義不依語 

            三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四、依智不依識 

四依(梵語catvari pratisaranani)指四種依止之項目。依,即是依止,依憑之義。在大乘經典皆有論談四依法,如維摩詰經、涅槃經、方等經、大智度論等。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種正法。又稱四依四不依,包含四依法與四不依法。

一、依法不依人(梵語dharma-pratisaranenabhavitavyam na pudgda-pratisaranena),又作隨法不隨人,歸於法而不取於人。謂修道者當以教法為依,不可以人為依。若其人雖為凡夫,或外道,而所說之理契合於正法,方可信受奉行;反之,若其人雖現相好具足之佛身,而所說者不契合於正法,則自當捨離而不可以之為依止。

二、依義不依語(梵語artha-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yanjana-pratisaranena),又作隨義不隨字,取義不取語。謂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,不可以文字、語言之表現為依。

三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(梵語nitartha-sutra-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neyartha-sutra-pratisaranena),又作隨了義經不隨不了義經,歸於要經不迷惑。謂三藏中有了義經、不了義經,修道者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為依,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。

四、依智不依識(梵語jnana-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ijnana-pratisaranena),又作隨智不隨識,歸慧不取所識。謂修道者當以真智慧為依,不可以人間情識為依。


學佛最終目的在於成就佛道,大聖佛陀慈悲學佛者,恐有墮於妄情、妄識、不了義經、不了義語,因此再三叮嚀依此四依法而修學佛法,則可蒸蒸日上,登上菩提;反之,則有陷入世間法之危機,欲昇反墮之堪憂。唯願有心學佛之士,莫忘念念四依法,依四依法行證,則可同登佛地


又說
法四依: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種正法。又稱四依、四不依。包含四依與四不依,即:
(1)依法不依人:又作隨法不隨人、歸於法而不取人。謂修道者當以教法為依,不可以人為依。若其人雖為凡夫,或外道,而所說之理契合於正法,亦可信受奉行;反之,若其人雖現相好具足之佛身,而所說者不契合於正法,則自當捨離而不可以之為依止。

(2)依義不依語:又作隨義不隨字、取義不取語。謂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,不可以文字、語言之表現為依。一法中道是指於一法上論非有非空之中道妙理,乃法相宗所立中道之一義。中道,即離開二邊之極端、邪執,為一種不偏於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,或觀點、方法。唯識家認為中道有三性對望中道及一法中道二義。三性對望中道,即以遍計所執性為非有,依他起性、圓成實性為非無,以此詮顯非有非無的中道之義;此乃就言詮而論中道之旨,故又稱言詮中道。上述係於世俗門中論法之有無,然於勝義諦中則以斷絕心言為非有非無之中道,故稱離言中道。上述一法中道即是離言中道,乃於緣生之一法上論非有非無之中道義。

(3)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:又作隨了義經不隨不了義經,歸於要經不迷惑。謂三藏中有了義經、不了義經,修道者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為依,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。

(4)依智不依識:又作隨智不隨識、歸慧不取所識。謂修道者當以真智慧為依,智者,音譯為若那、闍那。又作智慧,即對一切事物之道理,能夠斷定是非、正邪,而有所取捨者,稱為智。佛教教義中,以獲得正智為首要之務,視其為悟界之真因。在大小二乘所共通之修道要行戒、定、慧三學中,戒能使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,而使三昧之定現前,由定則可發得無漏聖智之慧,故以智為究竟。

識者,音譯作毘闍那、毘若南。 為 (分析、分割)與 (知)之合成語,乃謂分析、分類對象而後認知之作用。雖至後世時,心、意、識三語彙分別使用,然於初期時皆混合使用。依唯識宗之解釋,吾人能識別、了別外境,乃因識對外境之作用所顯現,故於此狀態之識稱為表識、記識。依智不依識,所以說不可以人間情識為依。

天醫觀音禪院 點燈祈福

天醫觀音禪院

(049)2568839 / 0912-333427

www.thgin.org

made@thgin.org
542南投縣草屯鎮南埔里南坪路576號

Facebook

@yoe4840z

Copyright © 2022 社團法人千手觀音璞澤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.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