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摩三十二字心法

禪之正源

菩提達摩32字心法

親近佛道的人,除了興趣,往往都有自救的動機和解脫的渴望——他們對心中迷亂掙扎有著更真切的體會和更迫切的出離願望。但常聽人問起如何才能心不亂、到底應該如何去修等問題,先聖經典對此講說甚多而明明白白,為什麼還有這麼普遍的困惑呢?除了法門太多而無從抉擇的原因,更多的恐怕還是很多法門都太高妙,自己找不到實在的下手處。

本篇要解決的,就是這個問題。

法門的選擇上,先聖早已明言:“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;若無一切心,何須一切法”、“一門深入,即可成就”。一切法門都是為適應眾生不同根機的方便,實相和本源皆在言外法下,糾結於名相或盯在高低優劣,都是不解乃至大違聖意。正確的路子,是依自己適合的而抉擇,然後篤定地做下去便是。

無從下手則是實實在在的難處,強求不了。到底有沒有既深契高妙又可真正下手的法門?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是菩提達摩的32字心法,記載于《景德傳燈錄》中。

達摩是禪宗西天第二十八祖,東土初祖。他的名號在中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,他的教法瞭解的卻恐怕不多。禪宗的發展是向著越來越玄妙、越來越難以把握去的,因為祖師們覺得一切把握都等同於妄,非得透一切名相而直契本源不可,只是其中超妙非利根而不得入。禪宗是否一向如此呢?不是的,至少不完全是——在達摩祖師的時代,教法上不僅有著禪宗一貫的宗旨,下手上也是樸實直接的。這點其實一直到六祖慧能也還保留著,我們看《壇經》中的接引,也都是實實在在的。

32字心法的內容是:“外息諸緣,內心無喘。心如牆壁,可以入道。明佛心宗,等無差誤。行解相應,名之曰祖。”它有兩個重大處,一是不是孤立提出,而是在達摩祖師總結的入道二門——理入和行入的基礎上提出來的。行入又包括四行,是入道的四個可以真正下手處,稱之為“四行觀”,“其餘諸行,悉入此中”。二是理入與行入之間,還暗含一大玄機,乃一切法門的總綱所在,可稱根本心法,卻少為人注意。

只是這理入的玄機,非詳知四行而不得解。所以達摩雖將理入安立在行入之前,並大有如此安排的深意,卻需要先從四個可以真正下手處說起。

 

四個至為真實的入道法門

報冤行:苦要承受

修行是磨礪,其難處就在於要忍受。而很多人是忍不了的,所以往往淺嘗輒止或半途而廢,永遠具備不了一份實在的工夫。為什麼忍不了呢?從內心最深處的動機來講,就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忍。僅僅以一份看不見摸不著的好處吸引,沒有足夠的說服力。

報冤行回答的正是這個問題。達摩給出的答案是:“若受苦時,當自念言:我從往昔無數劫中,棄本從末,流浪諸有,多起冤憎,違害無限”,所以“是我宿殃惡業果熟,非天非人所能見與,甘心忍受,都無冤訴”。即使“今雖無犯”,也是如此。

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你修行時承受的那些苦,諸如需要時時降服的心猿意馬之心念、精神與肉體上的種種不適、與以往習慣的種種衝突掙扎等,都是自作的而不是上天或他人施加給你的,因為那都是來自你以往無明習氣的積聚,苦正是這些習氣的反彈。這就像年輕時不愛惜身體,老來必招致種種病痛,需要吃藥乃至手術去治,道理完全一樣。而承受這些苦正如承受良藥之苦與刀割之痛,正是化解業力、散盡習氣的方法。既然是自找的那就沒什麼可抱怨,既然是治病自然就可以心甘情願,此時做到忍受,就能容易得多,因為心裡有了底。

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道理,而不是什麼勸誡。所以達摩引佛經中“逢苦不憂”四字,解釋為“識達本故”——因為看到了根本。《金剛經》也說:“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。”忍即認,認即受。

  

隨緣行:樂要看穿

所謂隨緣,先要知“緣”,再要能“隨”。“緣”就是緣起,萬法皆為因緣假合,本性是空與無我,所以一切得失都是必然的“緣業所轉”,眾生的宿命只能是“苦樂齊受”,輪回由此而生——苦樂得失的迴圈無休。

“隨”便是出於幻滅輪回、達於無我空境的修法。如何做呢?達摩說道,當知“若得勝報榮譽等事,是我過去宿因所感,今方得之,緣盡還無,何喜之有?”你的一切得到、一切榮譽財富權勢,也都是因緣而來,總有緣盡散去的時候,那麼還執個什麼、有什麼可喜的?因此要“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,喜風不動,冥順於道”,“喜風”二字甚妙,所謂悲喜,最讓人動心的便是悲風和喜風,心動即亂。

總有人以為我的成就是我努力得來的,是我應得的,只要不斷努力就能長久得到,說定會失去是要我不努力嗎?這個理看上去不差,但這樣的堅持已經顯示他心中的頑固與偏執,而這些正是失的種子。而且那些所謂成功的人,哪個不想將功業傳之子孫、基業千秋萬代?古往今來又有哪個做到了?可見達摩所說的理不妄,其所針對的人心深處之執念,也是不虛。所以這告訴我們的不是不努力,而是須看淡,有了這份淡,得失雖是必然,失了再得便是,這同樣是隨緣本有之義。所謂的不失,只有從此處才能成立。

可以看到,抱冤行針對的是苦,隨緣行針對的則是樂。為什麼要針對樂呢?因為苦是面前的避無可避處,樂則是人趨之若鶩的最易疏忽包藏處,而樂正是苦的種子。所以隨緣行先要從此處下手。

  

無所求行:有求皆妄

無論苦還是樂,根源在哪裡?達摩言“世人長迷,處處貪著,名之為求”,有求是因有貪,有貪是因有執,執念催動貪求,貪求而執愈重,這就是凡夫之心與行運作的深層機制和完整鏈條,是個惡性循環。執誠然是最深處的根源,卻隱秘難見;一切執都會顯現為求,從這裡下手則是最得力的破除法。

達摩引佛經雲:“有求皆苦,無求乃樂。”只因人間“功德、黑暗,常相隨逐”,如何能夠不“故舍諸有,息想無求”。舍有而息想,便是無求之法。如何做到?達摩給出了智者境界的參照:“理將俗反,安心無為,形隨運轉,萬有斯空,無所願樂。”其中的關鍵是“理將俗反”四字——依理返照,返歸本源。人的一切造作都是因為在表面折騰,是入了妄念所編織出的死局;明于正法,一念覺知,轉身出局,直返自心,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——這是真正的秘訣。所謂“安心無為”,就是安住于這本源處,本心空虛而明覺故稱無為,卻有順應諸緣的妙用所以無不為,這便是“形隨運轉,無所願樂”的真諦。

《金剛經》雲“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”,當我們將達摩的無求與老子的“無為而無不為”,及莊子的“無用之用,方為大用”“巧者勞而智者憂,無能者無所求,飽食而遨遊,泛若不系之舟”互參,也許就能有一份更通透的領悟。

  

稱法行:舍為道行

何謂稱法?相稱于法,即合于正法。何為正法?“性淨之理,目之為法”,即本來清淨。何謂性淨?“眾相斯空,無染無著,無此無彼”,即萬法本一體、其性共為空。什麼又是稱法之行?“法體無悋,於身命財,行檀舍施,心無吝惜”,既然一體而性空,我的就是他的、他的就是我的,為他就是為我、為我便要為他,我與他本無分別、為了誰都無增減,所以達摩說“無所行”,那麼還有什麼可吝惜的,所以施捨。稱法行,就是講施捨的。

施捨,常人皆理解為行善的勸誡,很少人能從道上理會。須知大道的本性就是老子所說的“功成而不居”,功成以至於化生萬物,不居反而萬有且不失,空虛方能涵容之故。而世間那些居功的眾生,哪個不是就算擁有再多也是有限,哪個不是最終必定失去,這就叫局限。也就是說,所謂得到和佔有,先天就有著得不多和守不住的基因,什麼叫“顛倒夢想”?這就是。道家“求而不得,不求而得”的真諦,也在這裡。所以無所求的人是最自在的,無所居的人是最富有的,同體大道、同享天地故。施捨之所以是道,乃真實境界而非行為準則。

所以施捨有兩大要點,一是能施,二是不居。達摩引佛經雲“法無眾生,離眾生垢故;法無有我,離我垢故”,所以要“達解三空(人空、法空、俱空),不倚不著,但為去垢,稱化眾生而不取相”。垢就是我執貪求,人都是好佔有而不願給予的,那麼偏偏舍去而不獨佔,就是化解的法子;給予人而好聲譽也是人之通病,那麼偏偏低調而藏名,也是化解的法子。

《金剛經》雲:“若菩薩不住相佈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”佈施是真道行,而太多人都沒有這樣的重視,只因不明其理。這理歸結起來便是達摩所說:“此為自行,複能利他,亦能莊嚴菩提之道。”

 

順為凡,逆為仙

達摩心法暗藏的玄機

可以看到,達摩祖師的講說有著一個明顯的特點:先告訴你理是怎樣的,然後要你照著這理去做。而這,正是奧妙所在。

文章開始說到,達摩祖師是將理入放在行入之前的。到底什麼是理入?“深信含生同一真性,但為客塵妄想所覆,不能顯了。”眾生本性皆是本來清淨,只是被後天習氣遮蔽了,這就是那個理。所以要“舍妄歸真,凝住壁觀,無自無他,凡聖等一,堅住不移,更不隨於文教,此即與理冥符,無有分別,寂然無為”,返歸本源空虛處,見得萬法為一的實相,堅定不移於此處,就是那個入。

四行則正是以此為根基的,達摩之所以將理入放在行入之前,就是因為這是原則和宗旨所在。行入則是對理入的證取,從心性上真正體證到這理。這便是兩者的關係。

由此再來看“外息諸緣,內心無喘。心如牆壁,可以入道。明佛心宗,等無差誤。行解相應,名之曰祖”的32字心法,外息諸緣正是破除諸相後萬法歸一的實相,內心無喘正是空性由此顯現後的寂滅之境,心如牆壁正是對此理此行的堅守,行解相應正是最後的總結——先要明理,然後以行去契合,在契合中體證。這個心法,乃理入和行入的最高概括。

再具體點說,境界是最終的果,這果需要因才能成。何為積累因的那條路呢?便是依照境界之理所指引的去行,通過這行逐漸加深對正法及其境界的體悟,最終反向抵達於果境。這個道理就像交通規則,一開始人人知道有規則好卻都不願遵守,後來被強制遵守後,逐漸真正體會到有規則有秩序的好處。

反向而修,以理而行,以行證果,正是32字心法中暗藏的那個玄機。理是可以通過洞察和思辨而先於證的,這便是那個可能性,只是難免有疏漏而不能打通一片,需要證來圓融。說白了,道理是怎樣的,其中就包含了方法,按照這方法去做就是與道理合一的路。所以理明瞭,怎麼修便知道;不知道怎麼修,一定是理不明;修得好還是修不好,也看這裡。

之所以說這是玄機,是因為雖然按照道理去做誰都知道,卻很少有人將其與修行法門看成一體,以為修行是另外的事。而且道理一高深,就以為那是有了境界後的事,不相信自己也能依照去做,只有經過一些次第、有了一些功力之後,才能按這道理而行。達摩心法則告訴我們,就直接按照究竟的道理去做,便是最簡易直截的入道門路。

一句話:一切究竟的道理,都既是境界,也是法門。可以暫時沒有境界,卻並不妨礙依照境界指引的去做,且正是入境界的門路。

南宋高道張三豐《無根樹》中說:“順為凡,逆則仙,只在中間顛倒顛”,逆之一字道盡奧妙,順則習氣慣性,逆則依法修證。這句話雖是講修丹道的,但丹道不也是本於道嗎?

這就是達摩祖師留下的禪機,以及他的苦心所在。

 

結語:禪門宗旨

達摩祖師的心法,重點放在切切實實的行,似乎與後來的禪有很大不同。說它們一脈,其一貫的宗旨又體現在哪?真正將禪宗發揚光大的是六祖慧能,他之後才有“一花開五葉,結果自然成”,五家七宗交相輝映。那麼就拿《六祖壇經》對照來看。

32字心法的重點有兩個,分別關乎知與行,而成完備。一個是“外息諸緣,內心無喘”,六祖怎麼說呢?“外離相為禪,內不亂為定,外禪內定,是為禪定。”一個是“行解相應,名之曰祖”,六祖怎麼說呢?“此須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如幻如化,如露如電。口念心行,則心口相應。本性是佛,離性無別佛。……迷人口說,智者心行”。兩位祖師的一致性,顯而易見。

世間事,總歸是一個知道,一個做到。以知道行做到,就是修道;以做到圓知道,就是成道。大道永在,只看你看不看得到;人心本足,只看你到不到得了。

天醫觀音禪院 點燈祈福

天醫觀音禪院

(049)2568839 / 0912-333427

www.thgin.org

made@thgin.org
542南投縣草屯鎮南埔里南坪路576號

Facebook

@yoe4840z

Copyright © 2022 社團法人千手觀音璞澤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. Sitemap